Imsm top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排队时间  3分钟
57记录326想去

时间2024年6月29日 - 2025年1月5日
10:00 - 18:00 周五延长至22:00
提前30分钟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
展馆M+博物馆
地址香港九龙博物馆道38号西九文化区M+
展厅西展厅
费用全票:160港币 优惠票:80港币

本次展览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呈现一系列绘图、草图、录像、模型、相片和多项档案纪录,全面审视他的建筑作品。展览将贝聿铭的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后裔,1917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8岁前往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贝聿铭长期秉持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代表作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苏州博物馆等。1983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本次展览分为六个主题:「跨文化底蕴」「房地产和都市重建」「艺术与公共建筑」「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权力、政治和赏识青睐」和「重构文化和历史原型」。这些主题反映贝聿铭如何游刃于各种区域和地方脉络,以建筑造就文化生产和建构公共空间,并探索对于传统的崭新演绎。

展览亦透过当代眼光去看贝聿铭的作品,同场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摄影师操刀的全新委约照片,呈现贝聿铭一些经典和较少人熟悉的建筑。展览还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筑学院合作,制作模型展现贝聿铭建成和未实现的项目。

贝聿铭肖像照,Irving Penn 为《Vogue》杂志拍摄,1976年



贝聿铭向一位俄克拉荷马市议员讲解他对新市中心的发展提案,约1964年



香山饭店模型,约1979年



艾弗森艺术博物馆(1961-1968)建筑及社区广场效果图,赫尔穆特·雅各比(绘图师),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约1961年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拥有多个刻面的主建筑照片,摄影师:穆罕默德·萨姆吉,2022年



一名新娘在巴黎大卢浮宫黎塞留通道留影,摄影师:乔瓦娜·席尔瓦,2021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293张照片
15条评论
lilacquer
瑞思拜!值得!
smokecat
香港需要这样的M+和这样level的展
zhaoyang77273
M+“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特展,主线是贝聿铭的人生,前四部分基本是人生历程,结合人生细看其作品。另一条主线是探讨贝聿铭如何将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融入建筑创作,构造出他的建筑人生 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展示贝聿铭成长和修读建筑学(麻省理工、哈佛)的经历。这个部分的主线是他未来能融会不同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是和他的出身、成长历程有关。暗线是他的家国情怀 第二部分:房地产和都市重建。前半段聚焦贝聿铭任职于纽约房地产商齐氏威奈公司的事业经历,以及参与过的住屋和都市活化项目。主线是介绍他的设计为什么一直思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暗线开始讲他关于实用与美学的思考 第三部分:艺术与公共建筑。终于到了贝聿铭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单元。至少我知道贝聿铭是因为他的博物馆设计。这个部分的核心是将贝聿铭推到建筑界大师的项目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清水混凝土浇筑+打通地下的空间连接成为他的符号。主线是前半生众多公共项目,暗线是他对弧角的探索,以及立体主义艺术对他的影响 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但普利兹克奖最多衡量的是此时的贝聿铭——他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的敏锐和耐心。但要知道得奖时候的贝聿铭,并没有卢浮宫的项目 第四部分,权力、政治与赏识青睐。本场的重头戏,核心是卢浮宫,更核心的是贝聿铭如何延续了场地的“传统”,探索如何带动城市从历史向发展的现代风貌转型。不避讳贝聿铭走入政治,也大段讲述当时的卢浮宫争议。这个部分极其过瘾。另外,除了卢浮宫,大段篇幅给了香山饭店 第五部分,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展现了贝聿铭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创新性探索。主线是通过结构设计来创造空间形态,中银大厦是这个部分的案例。儿童互动区在这里,卢浮、美秀、苏州博作为三个案例让孩子了解结构 第六部分,以设计重新解读历史。探讨贝聿铭长期以来对于为不同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设计现代建筑作品。这个部分的其实是讲项目的复杂度,所以透过卢浮宫的铁架子模型,让你回首3、4章节(图5) 展览中大量经典和不熟悉的建筑(很多未完成),带你重新介绍贝聿铭,他的人生、他的建筑,他的建筑哲学 可能是隈研吾“小大”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建筑展。强烈推荐!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