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展目前仅对四川美术学院校内开放。
1937-1949年,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美术对于现代美术的发展及相关力量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时重庆不仅云集了众多名家,也成为艺术教育的重地,进而激发了艺术展览及美术刊物的举办和发行。
本次展览旨在借助艺术作品、文献及史料,展示1937-1949年重庆地区在美术创作、教育、展览等多个维度的整体面貌,描绘出指向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美术地图,尝试探寻中国现代美术史、美术教育的发展谱系与逻辑。
第一部分「名师云集」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先驱在重庆的创作状态和成果,展品包括齐白石《花鸟屏一堂》、徐悲鸿《群奔(壬午大暑)》、傅抱石《平湖秋渡图》等。这些作品大多描绘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体现出重庆阶段在他们的创作脉络和谱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群奔(壬午大暑)》,徐悲鸿,1942年
第二部分「名校汇聚」重点呈现内迁和新建的7所美术学校(研究机构)在重庆时期办学的状况,梳理战时重庆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上对师资力量的保存、美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等作出的积极贡献。
第三部分「展刊连台」介绍战时重庆涌现出的各类美术展览、美术报刊杂志和美术社团,全面勾勒出重庆的文化艺术生态,彰显以重庆为中心的美术界空前发展与繁荣的状态。
第四部分「艺术地图」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切入,以重庆地图为蓝本,运用 GIS 系统呈现可视化艺术地图,为重庆版图上的中国现代美术提供一种既可身临其地,又可远观沉思的在场与感知方式。
部分展品
《花鸟屏一堂》,齐白石,1948年
《平湖秋渡图》,傅抱石,1946年
《成都风光》,叶浅予,1948年
《嘉陵江》,黄显之,1940年
《幼苗》,李瑞年,1945年
《石家花园》,孙宗慰,1940年代
《捉虱子》,冯法祀,1948年
1942年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傅抱石、徐悲鸿、黄显之、陈之佛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