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中国」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个特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前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的长江下游早期文明,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展览汇聚全国19家文博单位的358件文物,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本次展览将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版块讲述「文明」的故事,带领观众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距今5800年,在长江下游流域的一些聚落群中首次出现了超大面积的中心性聚落,如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巢湖流域的凌家滩文化等,一些遗址中能看到初级「王权」的确立及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社会步入了「古国时代」。
5300年前,良渚文化继崧泽文化后强势崛起,覆盖了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社会面貌有了飞跃式发展,最终形成踏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国家。良渚以超大型礼制性中心、严明的社会等级、庞大的公共工程造就了世界史前史上稻作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玉琮,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省博物馆藏,6月20日-7月9日展出
长江下游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稻作传统起源地之一,水稻生产及耕作模式在崧泽-良渚文化阶段获得了迅速发展。崧泽时期石犁等工具已被发明,到良渚时期以犁、镰、刀为代表的石制农具被系统性地广泛使用,稻作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农业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此外,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的先民十分擅长利用渔网获得水产,可见江南地区「饭稻羹鱼」的传统饮食模式自崧泽、良渚时期开始就基本确定了。
手工业的专门化,是早期国家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表现,也是文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当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专职的手工业者,说明社会分工已达到新的高度。长江下游地区以发达的稻作经济为支撑,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手工业。崧泽时代最突出的手工业产品是陶器和玉石器,至良渚时期,玉石制作、制陶、纺织、漆木、制骨等多领域都取得空前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凸显。
三足鸟形陶盉,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嘉兴博物馆藏
古人相信玉为山之精,从崧泽到良渚时代延续千年的尚玉传统奠定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崧泽时代,玉从简单装饰的用途向着代表身份、等级的玉礼器发展。良渚文明对于玉器的热爱达到空前的高度,以玉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创造了琮、璧、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最终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
部分展品
石猪,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6月20日-7月20日展出
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上海博物馆藏
玉鹰,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透雕玉人首形饰,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南京博物院藏
玉琮,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南京博物院藏
刻符陶器盖,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背象牙梳,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