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汉晋时期的摇钱树」微型展,以馆藏文物和图文展板相结合的形式,介绍「摇钱树」的名称由来、分布特点与丰富内涵。
「摇钱树」是东汉至六朝时期一种特殊造型的随葬品,因其上半部分的形状像树,树枝多铸方孔圆钱而得名。摇钱树的出土点主要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一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随葬模型明器。
摇钱树示例图(不展出实物)
摇钱树由树身和树座组成,树身通常用青铜制作,树座则多为陶质或石质。摇钱树枝上最突出的是大量钱币装饰,同时还饰有西王母、凤鸟等与仙界相关的图案。树座多塑造成羊、龟、蟾蜍等动物造型,在汉代文化中它们代表着财富、长寿、力量等美好寓意。
从图案和造型来看,摇钱树不仅展示了汉代人们崇尚财富的观念,也寄托着追求长生、祈求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望。考古研究认为,摇钱树形象的形成受到了巴蜀地区神树形象和汉魏时期「以富相尚」为主导的观念影响,是追求多种幸福生活的杂糅。
尽管西晋时摇钱树实物彻底消失,但摇钱树文化仍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俚语、明清小说中常用「摇钱树」来比喻借以生财的人。时至今日,摇钱树这一主题也常出现在年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承载着人们财源不断、生活红火的美好愿望。
部分展品
东汉灰陶抱甕骑羊摇钱树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汉红陶绿釉羊骑蟾蜍摇钱树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东汉残带石座佛像纹铜摇钱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现代绵竹粉彩摇钱树年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