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

排队时间  2分钟
294记录344想去

时间2025年6月26日 - 10月8日 10:00 - 18:00
提前1小时停止入馆 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馆上海博物馆东馆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
展厅第一特展厅
费用Free

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的第四展,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红山文化特展之一,共呈现超过300件文物。展览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系统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红山古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已成为最早迈入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

玉兽面牌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1989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文化兴起于西辽河流域,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社会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红山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距今约5500年,红山文化进入晚期,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聚落等级和功能产生分化,礼仪场所、祭祀体系和祭祀文化的出现,标志着红山社会迈入文明阶段。大型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设计、营建,是红山古国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

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有制玉、用玉的深厚根基。红山文化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的高度,等级制度、礼仪活动的发展,也进一步促成了中国最早玉礼制系统的形成。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重点展品:

「C」形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玦形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1984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勾云形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1994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双鸮首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1991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龙凤佩,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1991年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1128张照片
51条评论
zoe_bjld
玉龙看个爽 可惜人太多 拍不出那神秘
作作巫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出现“古国”形态的文明之一。这次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特展,把红山文化最核心的玉器、陶器、人像文物聚到一起,而这些文物的每一件背后都藏着先民的智慧与信仰。 C形玉龙和玦形玉龙 刚进展区,两件玉龙就稳稳占据视觉中心 ——这是红山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源头。C形玉龙身体蜷曲如月牙,龙首微抬,吻部前伸;玦形玉龙则像一个打开的圆环,龙身线条流畅。这证明了早在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就有了清晰的“龙”的形象认知,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力量的崇拜,凝练成这团温润的玉。 最让我惊叹的,还是它们的抛光工艺。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先民全靠玉砂一点点打磨,让玉石至今还保留着“千年不褪的温润”。 穿越千年的女祖 这个1983年在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是红山人的精神图腾。用黄粘土掺草禾塑成,大小接近眞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崇拜”实物证据之一。考古学家苏秉琦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不是没有道理:额顶的饰物、玉石镶嵌的双眼,细节里满是先民对“女祖”的敬畏。要知道,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红山时代,女神像的出现,暗示着当时已有统一的信仰体系,这是“古国文明”的重要标志。 这个神像并未经过烧制,粘土质地脆弱,出土时早已破碎,据说考古人员花了数年时间才一点点拼接修复,展厅里能看到完整的面部,背后是无数次小心翼翼的粘合;还有就是“细节还原”,神像唇部的蚌壳质贴物、左耳的穿孔,这些微小痕迹极易在岁月中消失,修复团队通过高清扫描和显微技术,才让我们看淸先民在神像上倾注的匠心。 聚落里的守护者 这是2016年赤峰南湾子北遗址出土的“宝贝”——首次在兴隆洼文化房址里发现能区分男女的成对石人像。 右边女像用蚌片做眼睛和牙齿,让神情愈发生动;左边男像虽朴拙,底部尖楔状设计却说明 它是“可插立”的。它们出土在灶坑后,面对门道,大概率是聚落里共同供奉的祖先像,证明当时已有“家庭与聚落共祭”的信仰模式,对研究原始祖先崇拜太重要了。 连接天地的“使者” 这尊玉雕人像透着神秘气息,它不是普通的“人像”,而是红山时代的“大巫”形象。玉人像头戴动物头冠(圆凸眼、长角,像鹿),细腰长腿,双手弯曲放在腿上—这是“巫在行法”的姿态。在红山文化里,巫是连接人与天地、祖先的桥梁,玉又是“通神”的圣物,用玉雕琢巫的形象,说明当时已有“专业神职人员”,这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体现,也是“古国”拥有祭祀权力的证明。 对玉雕细节的呈现,也让我深感佩服。“动物头冠”的造型复杂,角的弧度、眼的凸起都要对称,没有现代测绘工具,全靠手工拿捏,能保存至今且细节清晰,本身就是个奇迹。 火的“容器” 这是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外形像撮箕,但内部满是烟炱— 考古团队通过成分分析,才确定这些烟炱是长期用火留下的,推测它是“保存火种的工具”。在红山时代,火是生存与祭祀的核心,能专门制作陶器保存火种,说明当时已有“火种管理”的意识,这是先民适应自然、改造生活的重要见证。 在技巧上,我认为难度在于是“陶土烧制”的火候控制。红山陶器多夹砂陶,要烧出能耐高温、保存火种的陶器,火候必须精准(大概在 800-900°C),而当时没有温度计,全靠先民用经验判断。 祭祀的“礼器” 这种玉器只在红山高等级墓葬和祭祀坑出现,出土位置很特别——有的在墓主胸口(推测是护臂),有的在脑后(可能束发),还有一件是在祭祀坑竖放的。不管位置在哪,它的“礼仪属性”不变:底部的对穿孔说明原本有底板(已析烂),功能类似“签筒”,是祭祀时用的礼器。这证明红山文化已有“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高等级贵族通过玉器掌控祭祀权,这是“古国”权力结构的体现。 红山玉器的玉料多来自远方(比如辽宁岫岩),在那个没有交通工具的时代,先民需要翻山越岭运送玉料,难度极大;而斜口的造型需要把玉料打磨成筒状,再切割出倾斜的口沿,既要保证筒身均勻,又要让斜口平整,对工艺的要求远超普玉器。 从龙的起源到祖先崇拜,从巫的形象到火种管 理,再到礼仪制度,每一件展品都是红山文明的“拼图”。当你站在这些文物前,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玉石与陶土,更是六千年前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以及一个古老文明向“古国”迈进的坚定步伐。
iris8848
两条龙很重量级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