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在武汉市举办,武汉博物馆特别推出本次展览,通过「梨园笙歌」「百戏纷陈」「春回大地」「盛世新貌」四个部分,回顾「武汉戏码头」从清代乾隆时期至今的发展历程。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武汉自古就是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据《汉剧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早期汉剧「楚调」的多个戏班在汉口建立行会组织「楚班公所」,汉口演剧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对中国近现代剧坛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晚清至1930年代是武汉戏曲大码头的繁盛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抗战演剧队云集武汉,展开以抗日为主题的演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戏改」工作的推进,武汉戏码头迎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地区戏曲发展进入复苏与探索阶段,新创剧目明显增多,各剧种均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代表剧目。近年来武汉地区还举办了多项戏曲会演、学术研讨活动,「武汉戏曲大码头」的辐射力大大增强。
部分展品
汉剧艺术家陈伯华使用过的点翠头饰
楚剧艺术家高月楼曾使用过的全手工定制金丝黑蟒袍
梅兰芳与陈伯华交流演剧手势经验,1957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