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由长沙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长沙窑瓷器18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展览将从色釉工艺、彩绘纹饰、贴花技术以及瓷器上的诗词广告等各个方面,呈现长沙窑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影响。
长沙窑兴起于8世纪中后期,鼎盛于中晚唐,衰落于五代。长沙窑融合南北陶瓷烧造技术,首创瓷器釉下多彩工艺,烧造出青釉、酱釉、白釉、绿釉、黑釉、红釉以及窑变釉等种类丰富的色釉瓷器,打破当时以青、白单色釉为主的瓷器生产格局,最终推动形成瓷器生产青、白、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
长沙窑在装饰领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模印贴花技术上,其制作过程是先制模、翻范、印贴花,再将贴花粘贴于瓷坯的相应部位,最后挂釉烧成。贴花的工艺手法如浮雕一般有立体感,但比手工逐件浮雕更有效率,可见当时长沙窑已经进入分工细化、量产的状态。
长沙窑广泛地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用于瓷器装饰,采用人物、动物、山水、云彩、花鸟等彩饰绘画纹饰,使陶瓷装饰从色彩单一变得多彩多样。这标志着中国瓷器从注重釉色转变为注重彩绘装饰的转折点。目前发现的长沙窑瓷上的诗作有100余首,多创作于唐代,脍炙人口的那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便是首见于长沙窑瓷器上。
长沙窑作为面向市场的民间窑场,特别注重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其内容有作坊铭记、产品赞美、价格标识和为其他产品代言等。作坊名是长沙窑瓷上运用的商业广告题材最多的一类,如「何」「年家」「赵家注子」「张注子」等商家号或作坊号,实际上都是为其产品所作的品牌广告。
长沙窑的瓷器借「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各地,主动吸收和植入域外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地生产适销亚非地区的产品。作为长沙窑瓷器产品交易集散地,长沙成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为推动唐代的海外贸易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部分展品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