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聚焦1960年代中国书法界重要事件「兰亭论辩」,介绍书法家高二适在这一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回顾他对江苏书法发展的影响。展览共呈现约150件展品,包括高二适及同时代艺术家的书法作品、「兰亭论辩」相关文献,以及部分当代书法家作品。
「兰亭论辩」是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东晋时期仅有隶书而无行书、楷书,因此《兰亭序》的作者并非王羲之,而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同年7月,高二适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反驳郭沫若的观点,引起更多文化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参与论辩的学者大多支持郭沫若,直到20世纪末以来诸多东晋墓志的出土,为高二适一派提供了新佐证。
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外,高二适亦致力于文化传承,1960至1970年代,他在家中坚持为青年讲授四书、教习书艺,为当代江苏书画界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他的书风学养与人格精神对江苏书法界更是影响深远。
部分展品
行草 刘桢《公讌诗》一首,高二适,1970年代
行草 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高二适,1975年
行草 《读书养气》五言联,高二适,1974年
草书 《杜诗十首》(局部),高二适,1970年代
行书《录苏渊雷和高二适诗句》,萧平,2023年
隶书 《回望兰亭论辩有感》,张尔宾,2023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