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彩色电影诞生于1895年左右,对于当时的电影观众和评论家而言,给黑白电影上色是一种旨在吸引人的「特效」,由于技术存在局限,上色师只能尽力还原各种色彩,直到20世纪20年代「特艺彩色」(technicolor)技术诞生,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全光谱颜色才在电影中被呈现。
彩色电影在早期年代里往往被视为艺术效果、实验或噱头,甚至电影制片人 Paul Rotha 曾在1931年写道:「色彩在戏剧电影中是不必要的……绝对会降低电影的魅力,从商业角度看来,给电影上色永远都是一种投机行为,是一种贵而无用的东西。」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中心本次将关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法国制作的电影,介绍早期赛璐璐上色技术,回顾彩色电影「被遗忘的历史」。
展厅将放映9部经过数字修复的影片,包括19世纪90年代手绘上色的蝴蝶舞和蛇舞影片;利用模板上色的《地狱洞穴》(1905)和《夜莺的歌声》(1923);以凯瑟琳·赫本主演的《圣女贞德》为代表的特艺彩色测试影片;以及采用 Prizma 上色技术的水果罐头商业广告片《阳光收集者》(1921)。
部分影片
《夜莺的歌声》(The Voice of the Nightingale),Władysław Starewicz,1923年
《地狱洞穴》(The Infernal Cave),Gaston Velle,1905年
《圣女贞德》(Joan of Arc),1934年
展览现场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