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视角」是博德博物馆的特别项目,旨在从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角度研究馆藏作品。首期展示以「所有形式的爱」为主题,共设置5条展线,探讨性、性别、性欲、同性恋等话题,帮助参观者理解爱的不同形式与含义,致敬开放包容的柏林城市精神。
展线一:爱与战争
英勇无畏的「战士」通常被视为异性恋,然而在古典时代,英雄主义却与双性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认为士兵之间的情感关系可以增进士气。此外,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中同样有对男性之间亲密的描绘。
《玛尔斯》,Giambologna,约1580年
展线二:男性艺术家与同性恋
这一部分主要关注男同性恋艺术家的作品,性取向一方面导致他们被社会边缘化,而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刻影响。从多纳泰罗的「大卫」到 Vincenzo Pacetti 修复的「法翁」,都蕴含着男同性恋的情色元素。
《巴贝里尼的法翁》,Vincenzo Pacetti 1799年修复
展线三:古代艺术与开明收藏
第三单元聚焦男同性恋收藏家,尤其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公认的同性恋者。1764年他买下了德国收藏家 Philipp von Stosch 的一批藏品,为柏林的文物收藏奠定了基础。
《腓特烈大帝》(复制品)
展线四:美德的女主角
这一部分探索神话和基督教传统中的女性英雄和圣人,展示她们如何突破性别与社会的禁锢。圣玛格丽特献身于上帝、拒绝与男性结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品中,狩猎女神戴安娜与侍女们沐浴的场景暗示着女性之间的亲密行为。
《圣玛格丽特》,约1517年
展线五:跨越边界
最后,展览还将呈现包含变性或雌雄同体主题的作品,探讨性别的定义与界限。爱神阿佛洛狄忒被视为女性美的最高象征,而她却是从天神乌拉诺斯被割下的生殖器化身而来。宗教亦认为女性的身体是「不洁之物」,仅有放弃女性气质才能封圣。
《维纳斯》,Giambologna,1573年
《塞巴斯蒂四十殉道者》,10世纪
《法厄同的陨落》,Simone Mosca,约1560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