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汇集超过50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展现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
重点展品介绍
伯椃虘簋,西周,首都博物馆藏
复原后的铜簋缺盖,腹内铭文五行二十八字:「白(伯)椃虘肇乍(作)皇考剌公尊㲃(簋),用享用孝,万年眉寿,畯才(在)立(位),子子孙孙永宝」。
漆床,战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床出土时共45个构件,其中部分构件被盗扰,饱水糟朽,结构脆弱。经过清洗消毒、加固脱水、干燥定形等技术处理,这件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漆床得以复原。
彩绘绿面跪射俑(左)、彩绘紫衣御手俑(右),秦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其底层的主要成分为生漆,制作工艺及对环境变化的剧烈反应,导致出土时漆层迅速卷曲起翘而脱落,极难保存。新材料的研发结合特定的加固技术,使这些彩绘陶俑以本色示人。
敦煌悬泉麻纸,汉代,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了460余件纸张,其中10余张上有墨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纸,其原料主要为大麻、苎麻、麦草、树皮,部分加有滑石粉和淀粉之类的填料,使纸面平滑便于书写。
胁侍菩萨重层壁画,元代(左)、北凉(右),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
此壁画为重层壁画,下层绘有北凉时期胁侍菩萨,上层绘有元代胁侍菩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程序复杂的重层分离与修复,壁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留存。
李倕复原冠饰及服装佩饰,唐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冠饰及服饰配饰由大量不同材质的零散小件构成,出土时材质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考古人员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清理并逐层提取,完整揭示和复原其复杂的结构。
山水图贴落,蒋懋德,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此贴落原为故宫符望阁内檐装饰,透光摄影表明其背衬由小幅纸张拼接而成,显示造办处匠作对此类巨幅贴落的装裱特点。修复后的贴落画面平整,画意清晰,崇山嶕峣,白云出岫,官式建筑隐现峰峦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