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

排队时间  0分钟
35记录12想去

时间2025年5月18日 - 11月17日 8:30 - 19:00
提前1.5小时停止入馆
11月闭馆时间提前至18:00,每周一闭馆
展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展厅第五展厅
费用Free(需预约)

本次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三部曲的第三期,旨在勾勒中国青铜文明兴起与繁荣的进程。展览汇集341件(套)青铜器及相关文物,是近年来国内涉及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一次展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技术·潮流」,重在阐述青铜器的概念和制作工艺,勾勒中国冶金技术在受外来技术影响下加速发展,并与中原传统陶礼器结合创制出中国特有的青铜礼器,进而发展为彰显权力和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群的过程。

第二单元「中心·四方」,分别从夏、商、周三代都城的「中心」层面和三代王朝所控制或影响的「四方」层面,体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以及青铜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阐释王朝文明逐渐影响四方的中华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单元「礼乐·中国」,阐释了青铜器所蕴含的祭天、崇祖、尊王这「礼之三本」的深厚思想,展现了以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的渐趋形成。

部分展品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27张照片
3条评论
拿破破
展览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国时代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是少见的工程阐释展览,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很有意义,是“两个结合”新成果。展览定位在学术成果的转化上,因此审美很高的文物比较少,书院街石峁陶家营宁夏获国等新发现文物、二里头齐家岳石斗鸡台三星堆文化交流、河南商洛发现二里头文化管流爵首次展出文物,以及展柜突出中心和周边互动、把文物按照观点排列组合是优点特点亮点,比如多个文化、多个地域、多个形制的文物同置于一柜,凸显了多元、交流、融合,这才是学术成果的展览式样转化。但是,转化距离“深入浅出”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不少把论文搬到博物馆里,把论文变成实物的痕迹,专业人士看了像是在家里看论文,普通观众看了感觉门槛仍然很高。同时,展览里透露着一股大中华文明沙文主义,外来影响不说明,对外输出反复提,有些中外交流方向还没明确的观点,直接说成中原影响了周边,没有明确的观点最好不说,说了就有倾向性影响,这是比较令人反感的。展览制作水平不高,灯光展柜环境都不够好,虽然借到的文物突出技术科技,但是展览主旨提炼感到比较困难。另外,展厅互动装置过度,没有考虑到新时代博物馆人流量大、学龄儿童尤其多的特点,展厅乱糟糟成了娱乐场所。当然,展览是个“三部曲”,形成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策展思路,但礼乐文明虽然是青铜之路发展的终极结果,展览中篇幅太长、颗粒度过细、文物观赏性突然提升,反而冲淡了展览主题。展览有随展图录、讲座、文创体现了博物馆运营的高水平。
行走的海风
【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展“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在今年5.18正式开幕,这是陕历博“早期中国”三部曲的最终篇章。青铜器一直是陕历博最擅长的领域,立足周秦汉唐核心,丰富的青铜器出土文物为展览提供了强大的叙事基础,但展览叙事并非仅限于此,陕历博试图以更宏大的篇章来阐述早期中国青铜器文明的源流、发展和思想内涵。这使得展览更像是对近年青铜器研究的总结汇报,因此我们可以站在更长的时间轴和更宽泛的地域来理解这些精美的金属器物。再加上大量的实物对比,关于青铜的零散记忆被串联,整理,从“王都”到“四方”,物质文明在中华大地的流动性更加清晰。 我喜欢展览弱化文物展示这件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文物以“堆砌”的方式出现在展柜中,各种禁止出境文物在内的青铜重器也只是以复制品展出。展览并不需要突出某一件展品,因为它们全部都是讲述中国青铜文明的载体。不过这么做的另一面,大概是观众会错过许多展品,至少我在家中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我在展厅里没有看到的细节。 有心也罢,无心也罢,陕历博最终还是用临展厅极简的布置,永恒不变的展柜,做出了这场看似平淡,实则澎湃的展览。谁能想到,当青铜器的制作来到中国,便从一种实用器逐渐变成礼器,与文字一道,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层。走出展厅,我早已忘记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铭文、特征,萦绕脑海的,是关于“早期中国”的伟大赞叹,这是成功展览应有的气质。
骑扫把的猪
2025-5-18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