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展出中国美术学院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的相关绘画基础教学文本,包括教师作品、课徒稿、学生作品、文献等,系统梳理藏品与教学文献资料,追溯学院文脉传承,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作品与文献的内在关系。
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拓荒」(1928-1937),主要展示学院自创立到西迁之前的作品和文献,年代最早的一批展品是1928年的学生素描作品,1930年代周天初的色彩学讲义手稿是学院早期教学资料的代表。
《荷马》,路毓华,素描,1928年
《瓶花》,张毓怡,水彩,1935年
第二部分「迁徙」(1937-1949),主要展示学院从西迁至重回杭州时期的作品和文献,这段时间受战争影响,教学资源贫乏,保留下来的作品很少。校友唐献瑞捐赠的抗战时期师生作品是首次在母校展示。
《渡头》,倪贻德,速写,1940年代
第三部分「前行」(1949-1966),主要展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作品和文献,概括呈现学院教学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多元面貌。重要展品是潘天寿、陆俨少、陆抑非、潘思同等老师的课徒稿。
《黑院墙》,王辰,油画,1940年代
《水电站发电了》,黎冰鸿,油画,1958年
《孤山秋色》,埃乌琴·博巴(罗马尼亚),油画,1961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