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字出现很迟,约在唐代才有三缬之名,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织物的统称。但就缬字本义来看,它实际上就是指绞缬一种,就是今日所称的扎染。
最早的绞缬实物约出现于魏晋时期,如甘肃敦煌佛爷庙北凉墓葬中、玉门花海魏晋墓中、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及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隋唐墓葬群中均有出土,图案亦有一些变化,但多为小点状,也有少量网目状和朵花状的图案。
其次是蜡染的应用。唐代的灰缬非常流行,在操作时常通过夹板夹持来进行二次防染,一般先将织物对折后用夹板夹持,然后施以防染剂,打开夹板,进行染色的方法得到色地白花。这种灰缬便是后来广泛用于棉布印染的蓝印花。
部分展品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